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玉环县“诺尔”企业的老总胡再贵正在工厂的车间里,记者能够听到那边传来的机器工作的嘈杂声,这位木匠出生的老板一方面担心没有订单的情况还会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向记者强调依然有信心等待办公家具市场回暖。
这种矛盾的心理正困扰着记者采访的多位人士,其中既有地方政府官员,也有家具协会、企业负责人,似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来自金融危机的冲击,就连被认为抗风险能力较好的中东市场也面临着需求萎缩的困境。
为了寻求新的增长途径,规避依赖单个出口市场的风险,全国各地的家具企业都在试图开拓新市场。以出口到欧美等国家为主的广州家具企业,去年上半年其在中东市场的份额较之前出现大幅增长;以前多数家具出口到中东市场的玉环县家具企业正在努力开拓欧美、日本、南非市场;连走出去愿望最不强烈的北京家具企业也准备考察中东市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发现,在众多准备考察国外市场的企业中,也有一些企业在修炼内功、拓展新的商业模式上下工夫。这些企业对改变中国家具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出口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帮助初具规模且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做大、做强更应当作为一项行业战略,否则中国家具企业很可能将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并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家具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差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包括印度尼西亚等家具出口大国都在考虑把市场转移至中东和中国等地,甚至要求政府帮助占领其他市场的商机,以及回收在美国所有资金的同时并将其转移至中国、俄罗斯和中东市场。他们认为,中国、俄罗斯、中东具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因此在金融危机时期不受太多的负面影响。
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家具企业出口严重受阻,国外竞争对手又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为了中国家具行业的长远发展,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理应在行业重构上推上一把力,为众多渴求出路、寻找发展方向的企业指一条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