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卖场的模式已不需多谈,依靠租金的盈利方式本应属于商业地产的范畴,然则仅仅局限家具品类的现实,同时又是家具零售最主流的终端形态,自然大家把对渠道的关注聚焦于此。理论上,家具卖场最有机会成为渠道创新的开拓者;而事实上,习惯了轻松、大把赚钱的这些连锁卖场,有几个愿意去淌家具零售这么辛苦薄利的浑水?更何况,即便是某些卖场有这样的规划,甚至是小规模的经营,其哪里会有完整的人才梯队?又如何能在短时期内实现整体盈利呢?尽管入驻的代理商怨声载道,对高额租金、粗放管理有诸多不满,而家具连锁卖场却会有其自身的无奈。不可否认,在中国家具内销发展的近十年中,收益最大的便是卖场。如果说家具代理商的钱赚的容易,那卖场的钱则赚的更加简单了——盖楼,招商,收租,一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模式,却搜刮了家具零售近50%的利润,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成了当前家具卖场的基本形态——粗放的管理,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漠不关心,一直保持强势姿态。
在商言商,在渠道问题上,恰恰是与商业利益衔接最为紧密的部分,更是各企业敏感而又向往突破的部分。用商业的思维看,连锁卖场绝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努力保卫着传统渠道的核心地位;制造企业在避免被卖场牵制的同时,不得不思索自身品牌在终端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