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Deconstruction)这个词,源于哲学大师德里达针对以“真理”、“意义”、“理性”、等“存在”性概念为中心的结构主义的颠覆创造,指的是分解、拆卸之后的重新结构、再造。从“解构”角度来观照中国家具渠道的当下生存状态,观照罗辑俐携简爱家居于二三线市场的具体实践,多少能够让人在看点稀缺的主流家具渠道之外,捕捉到家具渠道改良甚至国际化的又一线曙光——
家具渠道的第三种力量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家具一直是个渠道品牌大于制造品牌的行业。就目前来看,家具渠道业主要出现了两种代表性模式,即以金海马为代表的专业化、平民化模式和以红星美凯龙为代表的商业地产式、贵族式模式。
在中国家具流通领域,金海马不仅首创了“专业化家居卖场”、“仓储式销售模式”和“连锁经营商业模式”等先进的经营理念,还独家推出了“统一采购”、“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核算”等国际化先进管理模式。可惜的是,金海马模式在家具行业并没有走远,乃至到了现在,似乎是个被人遗忘的话题。与金海马形成对比的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红星美凯龙俨然成了家具行业的“巨无霸”,仅2008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235亿元。然而,正是这个行业冠军,也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品牌:很多人认为它赚的是商业地产、资本运作的钱,而不是零售连锁的钱,甚至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加重家具制造企业的流通成本,损耗消费者的消费价值。
理论上讲,以金海马为代表的专业主义模式应该是家具渠道发展的方向,但中国家具的现实却好像故意要与这种理论唱反调;现实中,以红星美凯龙为代表的商业地产模式貌似大有一统中国之势,但只要具备一般商业常识、品牌常识的人都能看到,红星美凯龙目前的模式如果不注意纠偏,接下来一定会遇到致命性的问题。
吊诡的是,无论是金海马,还是红星美凯龙,都曾以宜家为标杆,但至少目前来看,两种中国式的“宜家”都遇到了或将遇到可持续发展问题。那么,有没有能够折衷两种模式、代表家具渠道未来主流的第三种中国式“宜家”模式呢?笔者无意中把目光聚焦到了简爱家居及其幕后推手罗辑俐身上。
当然,从简爱目前的规模(只在中山、江门、东莞、中山三乡有四家大型卖场)来看,要有效地完成这样的命题,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细心的人会发现,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简爱就在家具行业制造了一个难能可贵的亮点:出于偏见,家具行业的许多所谓的“高端品牌”大量集结在一线市场,“杀”得不可开交,而不愿进入二三线市场,但简爱却打破了这种“铁律”,起源于中山,逐渐发展于江门、东莞等二三线地区,并带动了大量中高端家具制造品牌“屈尊降贵”于这些市场,如米洛、慕思、联邦、皇朝、芝华仕等,最终解构了“二三级市场不能做高品牌”的偏见与神话。
这一点上,简爱与宜家、沃尔玛等如出一辙,后者同样也都是发起源于二三级市场的国际性品牌。因此,简爱目前虽然还谈不上什么模式,但与金海马、红星美凯龙相比,前者显然有着更为贴近于借鉴宜家模式的基础:一方面,二三级市场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有利于简爱的低成本扩张,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决策和巧妙妙运营,有效地解决了二三级市场与高端品品牌冲突的矛盾,为简爱提供了相当的品牌拉力,为以后进入一级市场创造足够的品牌势能。
这也是笔者看好简爱模式、并将其当作家具渠道第三种力量来寓言的根本原因。当然,在这种力量的背后,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一个人,那就是兼具渠道连锁专业主义执着精神与中国式变通智慧的简爱家居掌门人——罗辑俐,因为至少就目前来看,某种意义上来说,罗辑俐个人品牌并不会低于、甚至高于简爱家居渠道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