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笔者来到横店镇万盛南路横山段采风。刚走下车,只见一幢全部框架结构、全玻璃式的高楼拔地而起,大门的廊柱上贴着“买不到卖不掉找我,”的广告语颇耐人寻味。这就是翁兴德的创业基地。他正有条不紊地指挥职工装货。悉知笔者的来意,便打开了话题。
(一)苦难的童年,不屈的胸襟
今年50岁的翁兴德生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国家困难时期,四岁那年,一场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勉强挨到小学毕业,即因家境贫寒辍学在家。父母看他肩不能挑,脚不会走,含泪嘀咕道:“将来如何成家立业?”翁兴德却胸有成竹地说:“你们为我生了一双巧手和一个好脑袋,无论付出多大艰辛,我也要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日子”。
(二)运用智慧,拼搏创业
翁兴德身残志坚,不求政府救济,也不愿在别人的同情和照顾下过一辈子。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学会用自行车代步和简单劳动。农业集体化时代,他劳动一天收入仅两角钱,全家六口人缺吃少穿,生活十分艰难。头脑活路的他暗想:农业不行干副业。于是他自制工具,把大铁钉敲扁当凿子自学做木匠,走村串户,为农民修理农家具。他没拜过师傅,就靠自己边做边学,无师自通,掌握了木工和箍桶技术。他做的风车外观漂亮,操作方便,深受农民欢迎,生意接踵而来,许多小伙子还拜他为师。几年后收入超过一般人,提前解决温饱。
翁兴德不满足于一粥一饭。“创业致富”这才是他追求的目标。他善于开动脑筋,注意观察市场变化,随时捕捉致富信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红木家俬开始流行,经过调查研究,他认为制造办公家具和产品包装箱有潜在市场。于是他自筹资金创办傢俬厂。由于他经营有道,企业利润连年翻番,不到五年,原始资本积累上了个台阶,为今后创业储备了“第一桶金”。
正当家俬生意蒸蒸日上时,他激流勇退,独辟蹊径,寻求新的致富门路。他脑子一转,把投资的坐标指向商品调剂行业。成立横店首家商品调剂信息服务中心。专为企业提供紧缺物资和劳动力,处理积压产品。开张不久,慕名而来的企业主络绎不绝。由于经营项目对路,几年后物流生意如日中天,外墙清洗业务应接不暇。如今,各类业务越做越强,经营范围已从东阳市辐射到义乌、永康、磐安等八县市。这全凭他的创业胆略和智慧。业内人士评论曰:“慧眼识真金”。
企业景气了,家庭建设和生活水平同步而上。翁兴德住着高楼大厦;高档家俬、电子电器和名牌服饰,应有尽有;为了出行便利,配置了轿车,还聘请了驾驶员。稍有空闲,他就出入娱乐休闲场所,追求时尚的精神生活。
(三)乐善好施,助人为乐
翁兴德常说:“我是残疾人,一直受到社会的关爱和父老乡亲们的帮助,自己日子过好了,更应该为社会作贡献”。因此,他在近些年来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
横店有位企业老总。为了照顾妻子生活,急需请保姆。翁兴德走遍东磐山区四个乡镇,最后在马宅镇找到一位保姆。她勤劳踏实,聪明贤慧,在老总家一干就是八年多,赢得了全家人的信赖。老总还把保姆的丈夫及女儿介绍工作,使他们都过上幸福生活。如今,保姆的女儿嫁在横店,老总之妻还将保姆认作干女儿。老总逢人便说:“翁兴德给我请了个好保姆。”
前些年,有位山东籍的男士在康壮路开歌厅。生意虽好,却为失偶犯难,经常无心经营。翁兴德了解到这一情况,便主动雪中送炭,为他介绍了一位热忱大方的本地女性,使他们重新建立家庭。夫妻俩重振旗鼓,将歌厅打理得有声有色。后来他们买房定居,成了地地道道的横店人。这位男士还担任了社团新村自治委员会负责人。翁兴德乐于助人的事迹成了街头巷尾的美谈。
(四)致富不忘回报社会
1989年7月23日,特大洪灾冲跨良渡至八一村的道路,给行人带来不便。翁兴德发动群众造桥修路。为了解决资金难题,他率先捐款1000元,然后动员亲朋好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白天,他在工地干活,晚上挨家挨户筹集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长达九华里的交通要道畅通无阻,为群众解决“行路难”的问题。
翁兴德十分关心残疾人和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他的企业每次招工,他优先录用残疾人。他办信息服务中心,主要是为他们建立就业平台。十年间他先后为120多位农民工和残疾人介绍过工作。2002年春节,为了筹集助残资金,他带头组织全镇残疾人迎龙灯,所到之处,无不呜炮助兴,村民们纷纷献出爱心。翁兴德把爱心款全部用于残疾人。
笔者尚未采访完毕,办公室内又多了两位客户。翁兴德又忙于洽谈外墙清洗业务。此时笔者只好提前结束采访,内心发出感慨:“一个残疾人,不向政府和社会借贷一分钱,自强不息,拼搏创业,贵在头脑活,观念新。他的事迹为广大残疾人创业致富提供了有益启示。”